1. 大小相兼。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,存着一个字笔与笔相连,字与字之间连带,既有实连,也有意连,有断有连,顾盼呼应。

2. 收放结合。是线条短为收,线条长为放;回锋为收,侧锋为放;多数是左收右放,上收下放,但也可以互相转换,不排除左放右收,上放下收。
3. 疏密得体。是上密下疏,左密右疏,内密外疏。中宫紧结,凡是框进去留白越小越好,划圈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。布局上字距紧压,行距拉开,跌扑纵跃,苍劲多姿。
4. 浓淡相融。行书书写应轻松、活泼、迅捷,掌握好疾与迟、动与静结合。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,末字为枯。线条长细短粗,轻重适宜,浓淡相间。和草书差不多,但没那么草。
二、楷书
1. 讲究用笔。钢笔楷书笔画有顿、藏露、方圆、快慢等用笔方法。不同用笔方法产生不同形态、质感线条,不同线条需要不同用笔方法去体现。钢笔楷书字形较小,线条粗细变化不大,书写时用笔稍不注意,笔画就达不到要求,笔画就会出现软弱无力、僵硬死板等毛病。
2. 笔画分明。钢笔楷书每一个笔画起笔和收笔都要交待清楚,工整规范,干净利落,不能潦草、粘连。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呼应关系,使笔画达到:既起收有序、笔笔分明、坚实有力,又停而不断、直而不僵、弯而不弱、流畅自然。
3. 结构方整。钢笔楷书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、重心平稳、比例适当、字形端正、合乎规范。字与字排列一起时要大小匀称、行款整齐。也有形态上参差变化,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。
扩展资料:
行书出现时间同八分楷法差不多,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正书接近。这于从隶书中变出(章)草书——由“正体字”中派生出别支来。桓灵朝“正体字”除了隶书以外,就是“八分楷法”,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“八分楷法”别支。
其实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创始还是群众书写者,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,就变成行书了,汉末出土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。汉末,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。直至晋朝王羲之出现,才使之盛行起来。
参考资料来源:
百度百科-行书
百度百科-楷书
其实以楷书为基础,直接学习草法,比较好!尤其是楷书以“方”笔占字主导碑帖。为什么学草书好呢?苏轼对这个问题分析过,他说,先学习法度,而后才能破而自由,才能自由挥洒中又有法度!而草可以说是书法艺术所能允许“自由个性”极限,超过别人就不承认,你这是书法,再说那时估计也真没人能认识你写什么!而行书是介乎于楷草之间书体,自由度幅度大,可以是行楷,可以是行草。没有真正突破,没有感受草发精神,难把握好行书,他收放!楷书直接练行书容易,创造自己风格时候,给人感觉是收放不自然!有人说其实真正难是行书!必须醒是草书比行书难已入手!光草书符号就要你自己慢慢记忆识别!当然你只是为了实用那么也就无所谓了!至于学什么帖,我觉你要按照,你楷书练什么帖,和自己兴趣决定!你练是《九成宫》那么你要先练习草法!那碑文法度太森严了,直接练行根本不会有多大成就!其实真正书法家少上网这个问题这难得到专业讲解,我是一年前开始练草法,以前和你一样,练习楷书,以《多宝塔》为基础,学了《颜家庙》,再融了龙门《始平》,才学习草,一开始也练了一段时间行书,而后部久,苏轼论书中见到了上面所说思想觉有道理,而后练习草法,网上也见到一些大家讲书法,都说先草好,就是入手难!
1. 楷书特点——形体方正,笔画平直,可作楷模,这种汉字字体端正。
楷书也叫正楷、真书、正书。从程邈创立隶书逐渐演变而来,更趋简化,横平竖直。
举世闻名第八行书是北宋米芾《蜀素帖》。这部作品以其随性笔法、奇特字形构造和恰到好处布局,展示了米芾独特书法艺术。他用笔纵横交错,既方正又圆润,刚柔并济。自晋唐以来,此帖一改和平简远书风,尤其体现了米芾所谓“刷字”韵味,营造出一种激昂、生动意境。作为米芾代表作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美帖”。
排名第九行书作品是黄庭坚《松风阁诗帖》。此帖稳健有力,字体洒脱不凡,每一笔都显得遒劲有力,纵横挥洒之间流露出无尽风神。长波大撇,顿起伏,每一笔都充还不错的韵,充分展现了黄庭坚独特个性。
而天下第十行书则是北宋李建中《土母帖》。这部作品以瘦不露骨、肥不剩肉独特风格著称,每一笔都显得遒劲有力,每一个字都洒脱清秀。其书法艺术韵味和风格,表现得淋漓尽致,集中体现了李建中书法艺术上造诣和成就。观者欣赏其作品时候,仿佛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和艺术交融。